GYIG OpenIR  > 研究生  > 学位论文
高原湖泊沉积物中硫形态分布与微生物地球化学行为——以云南洱海和贵州阿哈湖为例
赵由之
学位类型硕士
2006-05-30
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
学位授予地点地球化学研究所
学位名称硕士
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硫形态 硫酸盐还原菌 洱海 阿哈湖
摘要洱海和阿哈湖都是处于云贵高原上的湖泊,但是在气候、光照、氧含量、硫酸盐含量、成湖历史上有显著的差别,是研究湖泊沉积中硫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的绝佳对象。我们利用分光光度法、离子色谱、高效液相色谱、荧光原位杂交等方法获得了洱海和阿哈湖春季、秋季和冬季沉积物中的硫形态(S2-、SO32-、S2O32-、SO42-、AVS、S0、FeS2),和硫酸盐还原菌的空间分布规律,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,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: 1. 限于H2S低于检出限,洱海春季、秋季和冬季沉积物孔隙水中无H2S的检出,阿哈湖春季和冬季亦无H2S的检出,仅秋季表层孔隙水中有少量的H2S检出。其原因是由于Fe2+消耗殆尽,多余的H2S与Mn2+结合形成MnS,MnS溶度积较大,一部分MnS发生水解产生S2-。 2. 在洱海春季、秋季、冬季三个季节中,春季沉积物孔隙水中的SO42-含量最少,呈现出还原特征;冬季最高,但空间分布不连续,既呈现氧化特征又呈现还原特征。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黏附沉降在湖泊沉积物顶部形成生物膜所致,并由此提出微生物粘附沉降模型:春季、冬季湖水表层温度较低而底层温度高,湖水发生垂直对流运动,其中微生物也随湖水运动,当微生物到达湖底沉积物顶部时,其中一些表面黏性的微生物就会黏附在沉积物上,而且先前黏附在沉积物上的微生物还会会黏附更多的微生物,只要对流过程一直发生,粘附沉降作用就一直继续,这一作用可以在洱海沉积物表面形成一层厚实的生物膜。冬季生物膜还未完全形成,所以湖泊沉积物既呈现氧化特征又呈现还原特征;春季生物膜已经完全形成,湖泊沉积物呈现出还原特征。 3. 两个湖泊沉积物单质硫在春冬季节明显高于秋季,表明单质硫在冬、春季积累,在秋季消耗。认为冬、春季还原作用对单质硫的消耗不产生影响,秋季硫氧化菌的氧化作用引起单质硫减少。此外,冬季和春季单质硫的空间分布极大相似,春季酸可挥发性硫(AVS)和单质硫的空间分布也存在相似性,显示可能存在稳定的单质硫形成机制,而且这一机制的制约条件没有发生变化,这可能是因为单质硫是在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与AVS同时形成的。 4.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得到了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空间分布结果,。从中可以辨识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随深度增加存在0-5cm,5-8cm, 8-14cm三个高峰,从而分为0-5cm,5-8cm,8-14cm和14cm以下四个层次,四个层次中最顶层(0-5cm),恰好是一年中各种形态硫氧化还原作用最活跃的一层,二者之间具有空间耦合关系。这一层虽然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不是最多,但活性较强。 5. 根据单质硫大量出现的时间与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的时间一致,春季酸可挥发性硫(AVS)也和单质硫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相似性。提出了单质硫是在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与酸可挥发性硫(AVS)同时形成的:一方面硫酸盐还原菌利用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,产生H2S;另一方面硫酸盐还原菌(或其他微生物)分解有机物,产生低级脂肪酸和能量。且生成的低级脂肪酸和H2S可能有特定比例关系。这样,既有丰富的H2S又有H+,H2S便会被其高价态的物质(如 SO32-,S2O32-,SO42-,NO3-等)自发地氧化为单质硫。
页数53
语种中文
文献类型学位论文
条目标识符http://ir.gyig.ac.cn/handle/352002/3248
专题研究生_研究生_学位论文
推荐引用方式
GB/T 7714
赵由之. 高原湖泊沉积物中硫形态分布与微生物地球化学行为——以云南洱海和贵州阿哈湖为例[D]. 地球化学研究所.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,2006.
条目包含的文件
文件名称/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
高原湖泊沉积物中硫形态分布与微生物地球化(656KB)学位论文 暂不开放CC BY-NC-SA请求全文
个性服务
推荐该条目
保存到收藏夹
查看访问统计
导出为Endnote文件
谷歌学术
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赵由之]的文章
百度学术
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赵由之]的文章
必应学术
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赵由之]的文章
相关权益政策
暂无数据
收藏/分享
所有评论 (0)
暂无评论
 
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