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YIG OpenIR  > 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
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、输移、平衡的思考——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、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
张信宝;  白晓永;  李豪;  冯腾;  彭涛;  严东春;  何永彬;  鲍玉海;  汪阳春
2017
Source Publication地球与环境
Issue3Pages:247-258
Abstract

汇总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和洼地、塘库沉积泥沙的~(137)Cs比活度资料,并进行了对比,分析流域泥沙来源。坡地地面流失轻微的,汇水面积小于0.5 km~2的微小流域,流域产沙主要源于地下流失(裂隙土)和沟岸侵蚀(沟壁土);坡地地面流失强烈的,主要源于坡地地面流失(坡地表层土壤)。地下流失和沟岸侵蚀是小流域和较大流域的主要产沙方式,且有随着流域面积增大,产沙贡献率越高的趋势。由于裂隙土和沟壁土都基本不含~(137)Cs,~(137)Cs单一示踪法不能区分这两种源地土体的产沙贡献率。建议采用多元示踪法,研究流域的泥沙来源。区分裂隙土和沟壁土的产沙贡献率,可考虑尝试磁性法和孢粉法。通过沉积物~(137)Cs断代等方法确定洼地、河流滩地和塘库泥沙淤积量,结合径流小区和水文站输沙量资料,分析不同类型洼地、河流滩地和塘库的泥沙截留率,分析河流泥沙输移比。在查明泥沙来源,泥沙输移比和输沙量(或产沙量)的基础上,确定流域泥沙平衡,结合径流研究成果,建立喀斯特流域产沙模型。

Keyword喀斯特流域 泥沙来源 输移 137cs含量
Indexed ByCSCD
Language中文
Citation statistics
Document Type期刊论文
Identifierhttp://ir.gyig.ac.cn/handle/42920512-1/8473
Collection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
Affiliation1.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
2.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
3.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
4.四川农业大学
5.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
6.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
Recommended Citation
GB/T 7714
张信宝;白晓永;李豪;冯腾;彭涛;严东春;何永彬;鲍玉海;汪阳春. 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、输移、平衡的思考——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、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[J]. 地球与环境,2017(3):247-258.
APA 张信宝;白晓永;李豪;冯腾;彭涛;严东春;何永彬;鲍玉海;汪阳春.(2017).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、输移、平衡的思考——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、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.地球与环境(3),247-258.
MLA 张信宝;白晓永;李豪;冯腾;彭涛;严东春;何永彬;鲍玉海;汪阳春."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、输移、平衡的思考——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、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".地球与环境 .3(2017):247-258.
Files in This Item:
File Name/Size DocType Version Access License
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、输移、平衡的思考(4100KB)期刊论文作者接受稿开放获取CC BY-NC-SA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
Related Services
Recommend this item
Bookmark
Usage statistics
Export to Endnote
Google Scholar
Similar articles in Google Scholar
[张信宝;白晓永;李豪;冯腾;彭涛;严东春;何永彬;鲍玉海;汪阳春]'s Articles
Baidu academic
Similar articles in Baidu academic
[张信宝;白晓永;李豪;冯腾;彭涛;严东春;何永彬;鲍玉海;汪阳春]'s Articles
Bing Scholar
Similar articles in Bing Scholar
[张信宝;白晓永;李豪;冯腾;彭涛;严东春;何永彬;鲍玉海;汪阳春]'s Articles
Terms of Use
No data!
Social Bookmark/Share
File name: 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、输移、平衡的思考——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、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.pdf
Format: Adobe PDF
All comments (0)
No comment.
 

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,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,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.